RCEP生效一周年 政协委员建议打造福建东盟产业连通器******
中新社福州1月12日电 (记者 闫旭)在12日于福州继续举行的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教授吴崇伯建议,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打造福建东盟产业连通器。
时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一周年,抢抓RCEP机遇,拓展福建与RCEP成员国经贸交流合作,成为此次福建政协会议的热议话题。
2022年,福建出台高质量实施RCEP的32条措施,签发原产地证书2.57万份,货值103.7亿元人民币。福建省省长赵龙在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福建将积极培育国际营销公共平台,政策支持企业运用RCEP优惠关税等规则开拓市场、抢抓订单,推动“福品卖全球、全球买闽货”。
吴崇伯认为,福建省与RCEP其他成员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频繁,在RCEP生效实施的良好预期下,应采取措施全面对接RCEP。
作为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的中方园区,位于福建福州福清市的元洪投资区已有印尼投资企业21家。吴崇伯提出,将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打造为两国产业的连通器,同时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福建)—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中国(福建)—菲律宾“两国双园”,重点推动印尼春申农业合作示范区、柬埔寨闽柬工业园等加快投资建设。
“用好协定关税减让安排和原产地规则,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吴崇伯建议,推动对RCEP成员国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优质消费品进口,将福建打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他也建议,充分发挥福建省侨资侨力优势,加强与RCEP成员国合资经营、联合投资;探索在RCEP成员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全方位与RCEP成员国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
如何抓住RCEP生效实施带来的机遇?在此次福建政协会议上,民革福建省委会建议,稳定福建传统优势产业纺织鞋服产业链供应链,打造RCEP纺织鞋服出口基地,建设RCEP进口纺织鞋服产品营销中心,拓展福建省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
民进福建省委会经过调研认为,福建数字贸易增长将迎来机遇期,可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制定完善数字贸易制度规则,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拓展与RCEP国家的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福建制造品牌“走出去”。
近期,福建多地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福建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吴棉国建议,发挥侨海优势,加强闽企与海外工商界、企业界的沟通交流,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抱团;扩大闽企的海外“朋友圈”,为闽企“抱团出海”铺路搭桥。(完)
办好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推进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特别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对此,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将二十大精神具体落实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上,落实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强国上,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高校党组织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应对错误思潮、违法乱纪、学术腐败等各种风险挑战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塑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生态。要切实执行中央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大政方针,有效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绩效观,打通高校“最后一公里”。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有效开展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用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引导和管理校内教学科研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最大限度提升有限教育资源的运行效率。要深入一线多开展走访调研、恳谈交心,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把党的关心关爱传递到每一位师生员工,加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支撑做实,必须坚持“德者,才之帅也”的立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未来人才的高尚品德修养,不惧风险、不受诱惑、堪当伟业。要为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明确标杆,引导其无愧于前沿性、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定位,矢志成长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自觉同歪风邪气划清界限并开展斗争,在当今世界范围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引导新时代青年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要为青年提供品德养成的有效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学者专家倾情投入,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和实效。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着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觉汇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并转化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上。要对接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制定既长远又可行的目标,整合学术资源有重点地建设,“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不畏难、不浮夸,不断生成具备真情怀的科研队伍,不断提升具备硬实力的科研绩效,形成创新成果渐进式积累和颠覆性突破的辩证统一。要适应当今世界新型竞争态势,善于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合作和竞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学术研究领域追求领先度、声誉度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竞争力、话语权有机联系起来。要辐射带动全社会发展进步,引导师生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写文章,以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为主渠道,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引领。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创新谋划学科建设布局,发挥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要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方向,超前谋划新兴交叉学科布局。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深耕细作基础力量雄厚、学科实力过硬的优势学科,重点发展跻身前沿的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布局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抢占学科高地。要深化问题导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壁垒,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的全学科有机融合。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增长师生国际见识,激发师生国际交流合作的热情与实效。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培养心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奋斗的新时代人才。高校一切办学、教学、研究、建设,归根结底要让人才把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落实到脚踏实地沉潜奋斗的长久行程中。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大志,争做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要培育学生增强本领才干,“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必须让其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经世致用、全面发展的大才,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要指引学生瞄准改革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必须让其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迎难而上,担当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大任。
上海财经大学有效落实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始终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基础工作,推动“顶天立地”科研育人。鼓励教师扎根中国大地、紧跟学术前沿,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强化教学投入,推动教材体系、教学环节改革创新和科研优势转化,实现科研教学有机融合、双向促进。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工作,以一流学科高质量建设推动学科育人。全力建设“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打造应用经济学学科特区,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积极布局符合时代所需、具有上财特色的学科体系,夯实学科育人根基。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为办好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推进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上财探索、作出上财贡献。
(作者:许涛,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5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